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香港拟吸引非本地中小学生就读 政策门槛仍待放宽


2025年11月02日21:16 caixin.com

香港拟吸引非本地中小学生就读 政策门槛仍待放宽

根据当前政策,香港的中小学学生签证并不适用于内地学生,但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内地家庭仍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香港小学生返回学校。图:李志华/中新社/视觉中国

在传统留学目的地因反移民情绪等抬高留学门槛之际,香港却正张开双臂,希望打造成为国际教育枢纽。除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力,港府也将吸引非本地生的策略前移,力图构建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连贯国际教育体系。但是,当前全港仅有约200位非本地生持学生签证在直资学校就读,香港能否像美国私立中学或英国寄宿学校那样,吸引大量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

2025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香港打造成为国际教育枢纽”首次被写入《施政报告》,而在上一份《施政报告》中,港府的目标仅仅只是围绕高等教育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注:专上教育是指大专及以上教育)。港府首次提出以试点形式允许部分直资学校申请增加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通过学生自费入读模式,提高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生录取比例。同时推动国际学校发展,在北部都会区预留土地,以吸引更多优质国际学校入驻,还鼓励国际学校扩大收生名额。

香港中小学体系大致可分为官立津贴学校、直资以及私立学校三大类。官立津贴学校由政府全额或大部分资助,学费低廉,主要面向本地生;直资学校则在政府资助基础上享有较高自主权,招生相对灵活,并设有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或IB等国际课程;国际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则完全自负盈亏,提供多种国际课程。

据直资学校议会主席陈狄安透露,全港的直资学校仅有约200名外籍生在读,约六成直资学校对增加招收海外非本地生感兴趣,但只有配备宿舍的学校更有条件成试点,校方预计东南亚地区将会是主要生源地。陈狄安认为,直资学校扩班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留港,因为非本地生来港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及以上阶段,在港停留时间有限,毕业后不少人选择离港,但是如果非本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在港就读,体验香港的优势,就有机会将香港视为第二个家,对本地人才储备有长远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香港的中小学学生签证并不适用于中国内地、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老挝、朝鲜、尼泊尔、越南等地区的学生,其他海外地区的中小学生一旦获得香港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录取,即可直接申请学生签证,无需家长来港工作或生活。

事实上,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内地家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受政策所限,不少家庭通过其他人才签证让孩子来港就读。在2023年初“高才通”人才计划启动至今,已有14.4万名18岁以下的孩子作为受养人抵港,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由于香港在互联网、制造业等行业所能提供的高薪职位有限,不少家庭甚至选择双城生活:父亲留在内地,维持职业发展和收入来源;母亲则陪伴子女长住香港,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际教育枢纽,都有针对未成年国际学生在当地学习发放特别的学生签证,学生可以就读于寄宿学校,或是借助寄宿家庭,低龄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也可以利用陪读家长签证,在当地陪伴、照顾孩子,期间不可以在当地学习、创业、工作以及享受福利。

香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议员、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周文港向记者表示,少子化、老年化带来的结构性人口变化,正导致香港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缩。他建议港府根据香港中小学剩余学额情况,逐步放宽内地、澳门、台湾未成年学生来港自费就读的限制。周文港认为,港府亦需考虑为这部分未成年人的一名直系亲属提供有期限陪读签证,容许一定数额的学生在香港北部部分地区以试点方式跨境在港就读。

除了政策门槛之外,寄宿设施不足也是制约香港发展中小学国际教育枢纽的重要因素。据高力国际的研究报告,香港仅有8间直资学校和私立学校以非强制的方式提供约2100个寄宿名额,大大限制了国际中学生的入学机会。

一位在香港经营中学寄宿机构的人士李杰(化名)向记者指出,这一市场需求旺盛,是一项现金流稳定、毛利率高的生意。李杰解释道,与面向大学生的宿舍不同,中学生寄宿是典型的“高附加值服务”,需提供监护、课业辅导、交通安排等全方位保障,因此收费高昂,“一个床位每月最高可达18000港元”。相关需求主要源于许多获得香港人才签证的内地人,他们并未来港生活但安排其持受养人签证的子女来港就读,从而催生了巨大的寄宿需求。李杰透露,他们旗下的宿舍从酒店改造后,一经推出市场便迅速满员。

李杰表示,目前中小学寄宿市场存在大量未被监管的“寄宿家庭”,例如一个家庭主妇收费照顾多名学生,担任他们的监护人。但是,寄宿服务的运营方需要承担照顾学生身心健康,保证学生安全等重大责任。李杰表示,这是极具潜力的“新产业”,希望港府能出台政策系统性地支持和管理学生宿舍行业,包括制定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以保障学生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