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上海、成都试点“取消中考”?各地免考未必减负


2025年10月27日09:23 caixin.com

上海、成都试点“取消中考”?各地免考未必减负|教育观察

专家:优质高中贯通培养或变相“掐尖”,不利于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图:视觉中国

近日,成都、上海两地先后宣布探索中小学长学制贯通培养方案。同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两座城市默契行动,引发公众对“取消中考”的联想和讨论。

所谓长学制贯通培养,即“小初高”十二年贯通或“初高”六年贯通,学生不需要参与中考,即可直接贯通高中的培养方式。

那么,贯通培养是否如公众猜测,是“取消中考”的前奏呢?对此,上海市教委在相关解读中回应称:“长周期贯通培养的实质是对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实现资源的贯通使用,并非取消中考。”成都市教育局表示,贯通式培养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目前,成都遴选了8所学校开展十二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的先行试点,下一步将不断总结改革试点成效,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小--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

贯通培养可免中考

1020日发布的《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上海提出“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但尚未明确哪些学校纳入贯通培养。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总体看来,基础教育的贯通式培养,有两种模式。一是一般普高贯通式培养模式;二是重点高中贯通培养模式。

目前来看,这两种贯通培养模式在北京已先行落地。从2022年起,北京在东城区和西城区部分学校试点“高中登记入学”政策。以2025年为例,位于东城区的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高中登记入学”的招生计划各自为80人。该政策对报名学生平时成绩要求不高,只要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考查科目地理、生物学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

成都此次公布了8所贯通培养学校,从学校名单来看,基本属于中等层次的普高。政策解读也明确,参加贯通项目的学生从试点学校小一(或初一)入学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采用电脑随机录取方式确定。学校不得通过考试方式遴选生源。

熊丙奇指出,这种贯通模式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学生和家长的普职分流焦虑,选择贯通培养的学生,“保底”可以进普高。

还有一类贯通培养模式,则主要在优质高中展开。北京近几年推出了0.5+3(初三下学期直升集团校高中部,衔接高中课程)、“1+3(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实验学校,在实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4年学习)、“2+4(初中2+高中4)等贯通培养模式。上述三种贯通方式在学生参加中考之前,就已通过其他考试确定入选名单。

据记者了解,北京的这类尝试已在其他城市“复制”。今年4月,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发布的2025英才计划“1+3”贯通培养实验班招生简章显示,通过“1+3”贯通培养模式,集聚优质数学教育、科技教育资源,打通初中、高中学段壁垒,免去中考,直升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实现初高中课程无缝衔接,利用初三至高三毕业贯通培养。

对这类贯通培养模式,熊丙奇认为,(这些学校)由于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对家长的吸引力很强,学生进入贯通班,要参加考试、进行严格遴选。而这种贯通班,被质疑是掐尖抢生源,刺激家长拔苗助长。

能否缓解教育焦虑?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考压力前移,中考竞争日益激烈。今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接受《人民教育》采访时表示,今年将稳步扩大中考改革试点,切实发挥中考减负提质的指挥棒作用,加快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今年上半年,西安、长沙、广州等地相继推出中考改革方案或征求意见稿,围绕考试科目、分值和方式进行改革,减少死记硬背内容。但从北京中考改革的落地情况来看,围绕优质高中的竞争仍异常激烈,学生的压力和家长的焦虑并未明显减轻。(详见记者报道《北京中考放榜,改革后“首考”有何重要变化?》)

为此,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中考选拔和分流制度不合理,应该“取消中考”。

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一直在呼吁取消中考,他表示,要让孩子们都上完高中,将人才的选拔交给高考,到时候再决定去学技术还是上大学。在姚洋看来,整个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需求已逐渐变弱,能够胜任技术程度较高工作的,起码要接受过大专或者高职教育。

在成都的政策解读中也提到,贯通式培养的目标之一是“有效缓解群众教育焦虑”。

但也有观点认为,中考制度并非学业压力之源,贯通培养、取消中考也并非治本之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克明对记者表示,初中生和家长为了获得有限而宝贵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就会产生激烈的学业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初中生和家长将会自我施压,甚至自我“增负”或抵制“减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程红艳等人指出,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不是课业繁难,而是因为围绕稀缺教育机会进行的学业竞争太过激烈。

熊丙奇认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将高中教育“分层”与“分等级”战略。把所有高中都举办为融普高学术课程与中职技职课程的综合高中。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由学生自主选择普高学术课程或技职课程,在高中毕业后,根据选课情况以及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报考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在把所有高中都办为综合高中的基础上,推进综合高中均衡发展,就可以取消中考,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且在适当时候,把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