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高学历者回炉上职校 “反向进修”缘何升温?
粤浙两省推大学生技能提升培养方案;面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毕业生“回炉充电”、高分考生转向职校,这些选择无不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新学期伊始,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服装系迎来一位特殊的新生——本科毕业6年的高胜寒。
她本科就读于器乐演奏专业,毕业后辗转多个行业:当过音乐老师、做过餐饮、开过服装店。兜兜转转后,出于对服装行业的热爱,也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她最终选择重返校园“回炉再造”。
近年来,像高胜寒这样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回炉再造”的案例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戴着名校光环的高学历人才。
例如,“90后”清华女硕士佟洁琼自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与政策工作。2024年10月,机构重组使得她和部门的其他非长聘人员被裁撤。在这段空窗期,佟洁琼选择去山东蓝翔技校学习烹饪。相关报道发出后,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佟洁琼则回应称,自己“回炉再造”是兴趣使然。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选择“本升专”“本升技”甚至是“硕升技”等逆向进修的方式,主要还是为了通过职业技能学习,重新开启一份事业或增添一份就业底气。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预计今后几年大学入学人数会持续增加,每年大学生入学人数将超过1000万。当岗位有效需求不足,高学历群体就业压力就会凸显。
此外,高学历群体还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实操能力不足的困境,在求职中往往容易遇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对记者指出,“反向进修”现象引发我们深入反思教育改革的方向。若学生在完成高等教育后,仍需“回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意味着前期教育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就业能力,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
“反向进修”现象亦折射出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白领岗位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仍面临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这种供需错配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一困境目前已引起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重视。今年以来,北京、广东、浙江、福建、河南等多个省市陆续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聚焦新质生产力和新兴职业等领域,助力劳动者职业技能转型升级。
近期,广东、浙江两省均从省级层面推进技师学院的培养改革,将本科生、研究生纳入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8月中旬,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深化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广东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新路径、新模式,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其中明确,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起点的设置1年制的学制技师。
在此之前,浙江省提出,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享受技工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定制技能培训班,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假期时间开展技能培训。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职业院校不同的是,技师学院的学制技师教育属于非学历教育,学员完成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技能证书。广东、浙江两省在省级层面推进技师学院的培养改革,实施“本升技”“硕升技”,这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动向。
毛宇飞认为,从政策层面看,广东、浙江等地的尝试,既有助于打破“唯学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