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高分考生弃985名校,卷向考编考公对口院校


2025年07月12日19:43 www.caixin.com

高分考生弃985名校,卷向考编考公对口院校|教育观察

面对体制外就业的不确定性,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便开始规划学业、就业路径,将目光投向毕业后更容易捧上“铁饭碗”的院校


资料图: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现场。图:IC photo

当前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季,985211院校仍是高分考生的首选目标,但也有考生将目光投向有就业优势的院校,部分“考编、考公对口”院校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甚至反超部分985高校。

记者注意到,2025年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为657分。根据江苏省2025年高考一分一段表,657分在全省物理类考生中位列第2618名,这一位次已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2662)。该校04专业组在江苏物理类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数为648分,超过香港中文大学04专业组的645分。

近年来,上海海关学院提前批次投档最低分数线普遍较高,在江苏、浙江等地已达到部分211院校的分数线,今年更是超过了部分985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但这并非绝无仅有。

高考生提前“占坑”

正在填报志愿的浙江高考生亚亚今年高考位列全省4000余名,按往年录取情况,这一成绩足以进入浙江大学等985高校。但她目前计划走提前批次填报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稽查专业。亚亚向记者坦言,自己出身小县城,家境普通,毕业后更希望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这是她与家长共同商议后的决定。在他们看来,即便是名校毕业,也未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相比较传统985211高校,像上海海关学院这类具有鲜明行业属性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本系统公务员、事业编等岗位更有“专业对口”“学历背景匹配”的竞争优势。

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拥有海关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据了解,该校提前批专业包括海关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三个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全国仅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关学院两所高校开设,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海关稽查专业全国仅上海海关学院开设。提前批专业学生可连续三年(若首次国考未通过,本校海关类专业学生可保留应届生资格连续报考三年)参加户籍地海关招考,由于海关系统中部分岗位仅面向这三类专业招生,实际竞争范围限定在对外经贸大学和该校毕业生之间,报考难度与竞争压力显著降低。

该校披露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中,党政机关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毕业生272人,占比43.11%。企业(含国企、三资、中小企业、其他企业)吸纳毕业生209人,占比33.12%,其中国企占比18.18%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上海海关学院,像浙江警察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带有事业单位、公务员“上岸”优势的院校,近年录取分数也保持在高位。

浙江警察学院生源地主要为浙江省内城市,2024年,该校公安学类专业在杭州的录取分数线为621分(男),652.13分(女)。虽然录取分数线未超过省内985高校浙江大学,但与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不限选课专业平均录取分数接近。

《浙江警察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29%,毕业去向落实率继续保持在高位。

从就业去向看,该校2024届毕业生主要通过参加公安机关面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考录公务员考试或国考、省考成为公务员,达913人,占入职就业人数的99.78%;通过事业单位专招或国有企业考录入职就业的2人,占0.22%

上述高校受到高考高分考生的追捧,亦从侧面反映出当下考公考编热度之高,竞争之激烈。

前不久,河北秦皇岛人社局官网公布了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报名情况。641个岗位共吸引了47649人报名,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该市同年高考报名考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最终,共有35019人完成缴费确认,同比增长38.26%641个岗位的平均考录比达到55:1,其中北戴河区环境卫生保障中心岗位考录比高达935:1

该公告发布后,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目前,该公告已从官网删除。

在其他省市、自治区,“考编”报名同样火爆。2024年底,内蒙古举行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共有28.3万名考生报名,其中有3.8万多名考生来自区外,报名人数创历年新高。

考编之外,毕业生、求职者争相进入体制内的热潮也反映在持续升温的“考公热”上。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2025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341.6万,同比增加近40万人;竞争比约为86:1,较2024国考的77:12023国考的70:1进一步抬升。

毕业生重新规划就业路径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经济和就业环境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体制外职业稳定性下降、收入增长乏力,考编、考公需求热度居高不下。

2021年以来,曾有学者以“旧三大”和“新三大”来概括新一轮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侧最明显的变化。

所谓“旧三大”,即曾被誉为“校招三巨头”的互联网、教育、房地产;“新三大”则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后起之秀”。然而,当前“旧三大”需求回升力度有限,“新三大”的就业替代不足。曾经激进扩张的互联网大厂走向降本增效的新阶段,教培、房地产行业也逐步收缩。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5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岁—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9%,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面对就业新形势,无论是考生,还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需要适应新形势,重新规划学业、就业路径。

上海某985高校硕士生金英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曾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实习,却在项目中期突然被整体裁撤,这一突发变动促使她放弃进大厂工作的想法,转而将公务员和央企作为优先考虑方向。

北京某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许乐注意到,从研二下学期开始,班上原本在各大企业实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地选择结束实习、回到学校图书馆,专心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备考之中。

浙江某双一流高校在读硕士吴星向记者表示,他在读研前从未考虑过报考公务员。然而,读研时多家私企的实习经历让他发现,体制外的工作“虽然钱多但强度太大,像拿命在拼”。这种体验促使他最终决定转向考公。他坦言,“早知道读研出来还是要考公,还不如当初本科毕业就直接去(考公)了”。

吴星的想法也正成为一些本科生的选择。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人,同比减少50万人。这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为世纪初以来最大降幅。(详见记者网报道《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本科生倾向直接就业》)

来自上海某211高校的大三学生王艳正积极备考家乡的公务员考试。她向记者表示,相较于体制外的不确定性,“一旦进入私企,如果在35岁左右遭遇裁员,人到中年还要重新找工作,实在太不安稳”,因此,她更倾向于一开始就选择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985211院校的学历优势及硕博学位已无法确保稳定的就业前景。高学历与低就业率之间的“学历倒挂”现象显现,促使高校学生重新审视读研、读博的投入产出比。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录取获得率为44.4%,较去年下降12.3%,且低于本科生的45.4%

上述《报告》显示,2024年,期待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央国企工作的毕业生占73.1%2020-2024年,期望进入国企的毕业生比例连年上升,近半数(47.7%)的2024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企工作;“体制外”民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则持续下降,期望进入的毕业生从2020年的25.1%跌至2024年的1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