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名中学生上网课。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在线教育变得近乎“触手可及”,但在线教育真的能填平资源鸿沟,让教育更平等吗?一项发表在《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上的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在线教育学习后,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平均成绩比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高出0.464分,两者表现差距扩大了16.7%。
这篇研究题为《在线教育会加剧教育不平等吗?来自新冠疫情的证据》(Does online education magnify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Evidence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研究单位包括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22年发布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138个国家中有91%通过在线平台向学生群体提供在线教育。但多项研究均表明,在线教育本身并非万能,且已造成新的隔离和不公平。尤其科技获取方面的不平等,是新冠疫情时期学校关闭暴露出的一个弱点。
中国情况如何?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所有中小学春季学期的线下授课按下暂停键。基于教育部在2020年2月12日正式发布的“停课不停学”相关通知,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在线教育应用由此拉开帷幕。
此次研究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2018年和2020年实施的两轮中国家庭教育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28个省份为样本,围绕“在线教育如何影响K12学生(即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业成绩”、“在线教育是否扩大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差距”、“在线教育加剧教育不公平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研究发现,对于原本成绩就处在前20%的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显著为正,而对于后60%的学生效果显著为负,表明在线教育导致本来就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劣势更加明显。
研究者解释,知识基础更扎实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他们更能有效利用在线教育、并选择更合适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成绩。相反,基础较差的学生从中获得的回报较低,而这类学生往往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线教育成为一种再现不平等的工具。”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结果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仅在小学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学生之间的学业表现差距扩大,而中学生并未受到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需要家长更多的指导和监督。此外,在受疫情影响较重、恢复开学时间较晚的省份,由于开展在线教育时间较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影响更显著。
在线教育究竟是如何引起教育不公平的?研究指出,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帮助孩子取得进步:培养孩子控制学业的非认知能力,提供获取信息技术的途径,以及增加学习时间。
研究使用“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作进一步分析。这基于三方面考量:既往研究显示教育与就业机会和经济状况高度相关,而教育状态不会因疫情而改变。母亲受教育年限数据的标准差大于父亲,可以提供更多的变化作为参考。
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会显著提升孩子的非认知能力,例如自我调节、尽责性等,让孩子在没有面对面授课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且孩子的年龄越小,母亲的影响越有效。
母亲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在线教育中孩子的时间使用。数据显示,相比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有高出45个百分点的概率处于平均学习时间的前50%。这些学生每周大约多投入14.27小时用于学习,其中工作日和周末每日平均多出2.34小时和1.28小时。
研究者进一步解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距,一是因为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就读于能够组织在线课程的学校;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主要是白领工作者,在疫情期间可以在家工作,有更多的时间监督他们的孩子。
另外,“数字鸿沟”也会加剧教育不平等,也即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孩子对电子设备的可及性、认可度及使用的设备类型。研究发现,即便是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如果其认为互联网对学习不重要,或是对互联网的接入程度有限,也无法取得成绩上的进步;而电脑比手机更适合在线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提及,虽然获得数字科技的机会已经迅速增多,但全球至少有5亿(31%)的学生——主要是最贫困的学生(72%)和农村地区的学生(70%),无法受益于远程教育。
研究者呼吁,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孩子的非认知技能,政府则应该为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数字技术支持。而在小学这一为未来打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对于自我调节能力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是否需要广泛地使用在线教育还应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