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综合信息 > 详细页面

两会热议“AI+教育” 雷军建议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制


2024年03月11日10:22 www.caixin.com

两会热议AI+教育” 雷军建议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制

两会代表委员提出多重建议,包括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大学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必修课、加快构建教育专属大模型等

202361日,天津,孩子们在科技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提升科学教育、AI如何赋能教育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2023年以来,“大模型”一词在全球掀起热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如何提升科学教育、AI如何赋能教育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中表示,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雷军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因此,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中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

“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雷军表示。

他还建议,要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

根据教育部2023年数据,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已有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现在你培养一个学生都要四五年,四五年以后人工智能已经大面积使用,你培养出来的这些毕业生还有用吗?”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建议高等教育院校加快专业调整,“职业院校、高校里的一些应用类专业,哪些专业要改?哪些应该要停?还需要办哪些新的专业?跟产业互通有无。“

另外,印杰建议对高校教师也要进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培训,把人工智能的技术用到教学中去,提升效率。

教材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的要素。“针对各个学段、不同类型的各个专业要组织大家尽快编一些教材。很多教材都可以通用,包括有些课可以用远程教育、用慕课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用。”印杰说。此外还有软件资源和算力资源,也是学生在学习的实践、实验过程中亟需的资源。

印杰介绍,在上海科技大学每一个学生必修人工智能应用基础。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对学生而言是基本技能,他建议将这类必修课推广开来:“因为学生未来要掌握,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怎么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并非意味着他去跟人工智硬拼,而是学生能做出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更加'高级'的事。”

对于如何增加学生科学素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则建议,科学教育需要多样化的行动: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学生的大脑更多样化,而不是掐尖培养。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建议在学校里建设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需要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特别要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新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找到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办法。

同时,加强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协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倪闽景认为,在校科学课程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校外课程更强调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形成个性与特长。人的兴趣差别实际上主要是在非正式教育中形成的。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通过高度课程化的正规教育来实现,而是在比较宽松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养成的。

AI如何赋能教育也同样受到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数字化发展面临几个问题:学校与教师对AI带给教育的巨大挑战认识不足;教师科学利用AI技术改良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足;利用数字化尤其是AI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不足。

刘希娅建议,加强教师AI使用意识和能力的专项培训;教育部协同财政部加大对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AI设备的配置,并对软件开发和运用加大投入和研究,增强远程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可通过在全国建立试点区、试点校等方式,鼓励一部分区域、学校通过数字化应用尤其是AI技术,探索更加多元、即时、有效的方法路径,让教育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深度变革。

刘希娅还提出,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培养与提升AI时代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一是优化中考、高考等高利害性考试的命题导向,以科学的评价导向,促进教师减少灌输、讲授、刷题的教学方式,增加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判断力、表达力等核心素养。二是强化对教师、学生数字化素养的专项评价。建议教育部牵头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学校教育数字化建设和AI使用意识、使用能力进行评价督导,并将评价督导结果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挂钩。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关于加快大模型赋能教育强国进程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快构建教育专属大模型,并在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上持续进化,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面向未来;二是充分利用通用大模型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进行升级,建设多学科智能教师助手,优先从数学、科学、信息科技、语言、心理等学科入手,赋能因材施教,推动教育优质均衡与高质量发展。

民进中央提出《关于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提案》,建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当中提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改变教师角色、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当下,教师知识的专业性、广博性、权威性正在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传统的师生关系由“师—生”双边关系转向“师—生—机”三边关系。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新的学习伙伴,助力学生实现更便捷、低成本、碎片化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人机教学的三方互动,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学生的学习模式向定制化、个性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帮助学校各部门在人、财、物的管理中更加精准化、便携化、人性化。例如,面部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指纹技术等已广泛运用于学校后勤、安保、行政等日常管理中。

民进中央认为,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应对:革新学生学习模式,依据智能技术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教师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能素养;建构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新型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