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论文评选 > 第二届“十三五”国家教育规划与教育理论优秀论文 > 详细页面

智慧——打开解决问题的钥匙


2017年12月07日23:17

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同学看到应用题就害怕,尤其是试卷后面的应用题,学生一见心里就胆怯,不知从哪儿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新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认为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点。因此,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审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能找到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怎样,通过审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每次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老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不会审题,而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二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举行踢毽比赛,小明踢了58个,小华比小明少15个,他们一共踢了多少个?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所以列出了算式58-15,而忽略了小华比小明少15个这个条件。没有求出小华踢了多少个?导致问题错误。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推敲字、词、句,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同时根据题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二、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

数学问题是由若干已知条件和问题构成的。要成功地解决问题就是要准确感知问题所提供的已知条件,去伪存真,不能含糊不清。在学生建立起问题表象后,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内化问题,把当前问题与原有认知建立联系,做出进一步的透彻分析化解障碍,找出问题得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经历了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外化出来,并提供用语言表述分析问题思维过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这样,不仅会强化学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一道应用题:一筐苹果连筐共种54千克,卖出苹果的一半后,连筐共种29千克,这个筐中的苹果重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学生只有认真分析苹果与筐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要理解两次筐与苹果之间的关系,只有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另外,还可引导学生抓主干缩句提炼题意,或说出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等进行“说”的训练。

三、策略——解决问题的法宝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决定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 ,《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0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0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学生刚接触“鸡兔同笼”问题时,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这时我就从“画图”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假设”的解题策略(1)假设8只全是鸡,则画图为:○○○○○○○○.要求用圆圈表示“头数”,然后请学生在圆下添脚. 此时“脚数”为16,学生很直观地就发现少了4只脚,这4只脚该怎么添呢?学生很自然地就把图上后两只鸡再加了2只脚变成了兔. 4只脚共加了两次,所以就有2只兔,那鸡当然就是6只了。(2)假设8只全是兔,学生很直观地就发现多了12只脚,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划掉12只脚了,这12只脚该怎么划呢?学生很自然地就把图上后面的兔划去2只脚变成了鸡,那就有6只鸡,兔当然就是2只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总之,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应用策略的能力。

四、反思——解决问题的保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牛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当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想一次,同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这样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才真的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引导学生把错题摘录到错题本上,先自己思考此题的错误之处,如果独立能完成就再旁边的感悟中写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没有独立改正,就可以询问老师或他人,之后,再写清楚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真正从错误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就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简介:吴丽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佳化学校;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抚顺市优秀班主任。抚顺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国家级优秀论文。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