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第九小学 李炳兰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教学实践当中,我认为小学阅读教学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等,逐步达到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
一、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创造“乐读”的氛围,激起学生的阅读渴望,使学生急于阅读、乐于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虽然简短,却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颖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看看题目,你能猜猜这个朋友是谁吗?如果你去山中访友,会怎样进行?在学习《安塞腰鼓》时,首先播放有关击打腰鼓的录像片,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如果单凭简单的语言,很难达到如此之效果。
2.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如讨论法、谈话法、点拨法、质疑法、竞赛法、表演法等等。其中竞赛法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好方法。如组词开花,词语接龙,抢答问题等,这些竞赛活动,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痛痛快快地参加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3.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录音、投影、电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仪器,调动教学气氛,使学生在阅读中聆听到声音,欣赏到美的画面,感受到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广泛地、自主地读书,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认识能力,而语感能力的培养基础是读懂课文。而惟有读,才能读懂文字,理解课文。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须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及文章的感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的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同时要注重朗读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分角色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轮流读,比赛读,配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等。在读中感知文章,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基于中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他们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往往流于肤浅,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朗读语感和点拨指导的关系。
除了朗读外,默读、诵读、精读、略读等多是重要的阅读方法。
2.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要求
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欣赏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背诵古诗词……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语文积累越丰富,学生对阅读越有兴趣。
三、传授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同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不仅可以让学生为自身的需要去主动读书,而且也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准备基础。
1.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书时不知要注意什么、不知要做什么、不知从何做起的情况,应结合具体课文的导读,教给学生“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细读理清思路、领会其内容——精读抓住重点、品评其语言”的读书方法和“划、查、注、思、记”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善于欣赏优秀篇章,学习长处等。
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就会很自然地读、有目的的读,有方法的读,越读越深入。
2.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根本没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因此,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是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选择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提;巧妙地传授给学生根据重点、难点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地安排训练学生质疑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和指导质疑。
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教师释疑,不能只告诉问题的答案,而要注重答案得来的过程,也并不是把过程直接告诉学生,一定要注重寻求知识结论的过程。如此,学生才能逐步探索出解疑的方法,从而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四、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和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如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学会下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学生善用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3.培养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他人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4.检索资料的习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查找资料似乎越来越方便,但因此也带来信息泛滥的问题。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出有用的,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教师要多示范,多指导,使学生成为查找资料的高手。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增强了自主阅读的兴趣,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那将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