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网
您当前位置:评选活动 > 详细页面

【学者论坛】强化特色专业打造高职品牌


2016年04月07日22:28 http://www.jyb.cn/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崔岩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高等”是类型,“职业”是属性,“高技能”是特色,内涵建设是核心。而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则是内涵建设的龙头和坐标。

  >>认识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专业彰显学校属性。高校的发展,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开办而起源,使其从产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专业的印记,进而划定了学校的类属。可以说,高校由专业而生,也是随专业而成长的。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就是它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

  ---专业统领内涵建设。高校的功能就是育人、科研和服务,其中育人是主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的育人过程,其实就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条件,通过有效的教育过程,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教育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元素,包括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均与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专业建设是核心,对学校是品牌,对办学是龙头。

  ---特色专业彰显学校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自身办学特点的专业。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还可以是朝阳型的专业。特色专业既具有传统优势,同时也与时俱进,但大多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竞争局面。学校竞争靠品牌,树立品牌靠特色,办学特色靠专业,专业建设靠人才。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定位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特色专业的选择。对高职院校来讲,如何选择特色专业,我们认为,要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一看传统,二看实力,三看前景。选择的标准是:一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二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的专业;三是选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四是选择能担当学院建设发展龙头的专业,能够有效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五是有大量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作支撑的专业;六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一是突出特色、就业率高的原则。高职院校首先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动力。二是整合资源、带动性原则。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三是准确定位、前瞻性原则。专业建设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要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四是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原则。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创建特色高职院校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的作用,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规范来实施。五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原则。要集中力量抓特色专业的建设,科学规划,不搞平均主义。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独具个性的专业,通过若干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一要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二要培养一批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三要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五要建成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保证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